实现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是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行到中后期,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深刻转变,我国在“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发展也呈现出显著特征。
第一,虽然我国碳排放总量仍将随我国经济增长而增加,但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依赖程度已经呈现加速下降的趋势。第二,碳排放行业分布比较集中。制造业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比重高达60%,其中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石油和煤炭加工、有色金属等六大行业碳排放占制造业碳排放比重接近80%。第三,满足投资和出口需求的碳排放强度远大于消费需求。从内外需角度看,近五分之一的碳排放为外需服务。同时,投资需求高碳排放特征明显;消费需求导致的碳排放反映出中国以衣食住行为主的生存型和发展型消费特征。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引致的碳排放仍有下降空间。第四,我国碳排放量区域分化趋势明显,碳排放量呈现出“北高南低”“西升东落”的特征,一方面,我国超过三分之二的省份碳排放量呈现出下降态势,碳排放量趋于收敛;另一方面,传统能源大省的碳排放强度仍然较高,明显高于非传统能源省份。第五,我国居民生活直接碳排放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未来生活领域的碳排放量仍将增长。
实现“双碳”目标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我国应从以下路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经济增长下行中实现动力再造。清洁和零碳技术有望重塑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新动能和新优势,绿色低碳转型有望重塑经济发展新动能。应统筹好碳减排和稳增长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减碳降碳节奏和力度,先立后破。以绿色低碳技术为牵引,通过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低碳技术和标准的国际合作等手段促进动力再造。
二是产业结构在多目标协同中转型升级。在降碳过程中要兼顾多重目标,统筹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社会稳定发展等多重目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加快优化能源结构,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加快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充分挖掘经济增长潜力,推动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深层次系统性变革。
三是稳慎安排,把握好碳达峰节奏。坚持分类施策、分区施策、分业施策。在保障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前提下,按照先易后难、有保有压原则,推动各地区、各行业梯次达峰。引导各地结合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征、技术条件、在全国的功能定位和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需要,科学确定碳达峰时点和峰值,在保证经济运行于合理区间的前提下,科学制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以此分梯次推进“双碳”工作。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