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内涵丰富,涉及范围广泛,量化测度复杂,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指导高质量发展考评理论体系建设的根本遵循,新发展理念是构建考评理论的基本准则,价值判断施政行为是丰富考评理论的内在要求,新发展绩效观是完善考评理论的首要前提。新发展绩效观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新生事物,是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的有效量化路径。新发展绩效观的内涵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基本准则,围绕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指标框架,在考评上突出综合效果、质量效益、行政效能和参与效度,党委和政府的施政行为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树立政府成本、政府产出、生产力促进和公众满意的新发展理念和新要求。
提高综合绩效效果。要站在政府功能和水平以及社会全局的高度,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特别是人的发展的高度去衡量测量,从社会全局来测评政府活动的投入、产出和效果。既评显绩,又评潜绩;既评经济,又评社会、民生状况和生态指标;既评总量增长,又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推进情况。
提高规模质量效益。要树立新的政府成本理念和政府产出理念。成本要作为绩效测评的重要因素,并与产出、效果一起决定绩效高低,目的是改变过去重测量政府自身运行中的投入,而忽视政府功能的所有社会投入的状况。政府产出通常测量产出和效果两个方面,测量成果实际功用及政府活动对经济产出的影响和对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以及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服务和所作出的贡献。
提高政府施政效能。政府效能是指政府组织实现预期目的的适应性能力,是对政府组织功能的评价。效能政府是高效的政府、促进竞争的政府、监管力度强的政府、服务型的政府、创新型的政府、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政府治理能力如何、行政效率的高低、行政执行效果优劣、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大小是衡定行政效能的重要指标。
提高公众参与效度。如何让公众在考评中有更多的话语权、将人民满意变成可以量化测度的标准,是推行高质量发展考评、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各地探索的“下评上”模式、政务公开模式、“评估团”模式等,都不同程度地收到了良好效果。公众和管理服务对象参与考评,是高质量发展考评的基本方向。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新发展绩效观,要强化人民满意的绩效导向,既要改变以GDP高低论政绩好坏的倾向,也要改变“干好干坏由领导说了算”的主观主义倾向,要真正将各级政府的施政目标和政绩标准转到人民满意上来。
(作者为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