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1月13日在青海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长骆惠宁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回顾2011年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过去的一年,是我们经受复杂严峻考验、夺取“十二五”开局全面胜利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青海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有效扩大了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全省生产总值1635亿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0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08元,分别增长12.6%和19.3%。在主要指标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明显增强。我们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的征程上迈出了更大步伐。
一年来,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突出亮点。
(一)加大经济调控力度,快速增长势头进一步巩固。面对货币政策不断收紧、市场需求发生较大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见事早、行动快,打赢了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改善融资环境、强化固定资产投资、稳定物价水平和应对工业经济下行等几场宏观调控硬仗,不仅促进了当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也为今年乃至“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全省总财力突破千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争取国家各类补助资金增幅分别达到31.9%和29.9%,财政支出达到967.4亿元,迈上一个大台阶。去年用于支持经济发展的财政资金达到286亿元、增长52.8%,省对下转移性支出达557.1亿元、增长46.9%。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和支出均衡性、有效性的明显提高,对推动经济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社会新增融资超过五百亿元。其中新增贷款余额408.7亿元,增长23%,实现了信贷增量高于上年,增幅在全国靠前的目标。同时,创造了直接融资、地方金融改革、保险直投、产业基金发展和金融招商五个新突破。金融支持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新跨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34亿元、增长34.2%,投资率达到87.7%,创历史最高。全省新增高速和一级公路1000公里。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德令哈支线机场、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工程加快推进。锡铁山至北霍布逊铁路开工,花土沟机场奠基。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建成并试运行。工业投资比重提高到44.2%,民间投资增长39%,电源、水利投资实现翻番,启动了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亿元以上的项目达到438个。投资快速增长和结构明显优化,大大增强了我省的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遏制物价上涨取得明显成效。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一场战役来打,重拳出击,实施了支持农业生产、促进产销衔接、投放储备肉和平价粮油、增加困难群众生活补贴、实行临时价格干预、遏制流通环节不合理涨价因素等一揽子计划,促使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由3月的最高点9.2%逐月回落到12月的1.5%,排名由全国第1降到第31位,奠定了进一步稳控物价的坚实基础。应对工业下行措施果断。针对工业运行10月份出现拐点、增速回落的新情况,准确判断,果断出手,统筹处理保增长与调结构、抓当前与谋长远、给帮扶与练内功的关系,综合采取十项对策。一次性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撬动银行、企业增加投入。在帮助企业战胜当前困难的同时,大力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面对复杂形势,我们牢牢把握了促进发展的主动权。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转型发展实现较大突破。我们把提升产业水平、构建“两型”社会、加快城镇化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重点,着力创新发展模式,推动绿色发展,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农牧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用于农牧业的总投入达117.6亿元、增长59.9%。湟水北干渠一期工程全线开工,李家峡、公伯峡、拉西瓦水库灌溉工程全面推进,解决了农牧区25.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大了对农牧业园区、服务体系和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新建日光节能温室3万栋、农牧区畜用暖棚1.7万栋,建成5个百里万亩(万头)基地,特色作物种植比重达到80.3%,75%的纯牧业村建立了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实施387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和60个村异地搬迁扶贫项目,减少贫困人口18.5万人。在自然灾害频发的情况下,实现了粮油产量稳中有增、蔬菜供应能力不断提升、畜牧业健康发展、农牧民收入较快增长。新型工业化进入快车道。全面推进工业“双百”行动和三大园区建设。两台66万千瓦火电机组、255万平米地毯纺纱、万吨枸杞深加工等项目开工建设,大型多功能锻压机、金属镁一体化等项目加快推进,福田专用车、磷酸铁锂材料、风力发电设备制造、特钢200万吨改造升级项目全面竣工,建成1000兆瓦光伏电站并安全并网发电,创世界之最。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3亿元,增长29%。循环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发展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的新突破。现代服务业规模显著扩大。制发了促进旅游、商贸物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居民服务及其他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倍。启动“旅游倍增计划”,全年接待境内外游客1412万人次,增长15.2%,实现旅游总收入92.3亿元,增长30%,青海湖景区升级为国家5A级景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标准化农贸综合市场在西宁投入运营,朝阳物流园区建设初具规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开始向农村牧区延伸。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消费拉动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用于科技投入的财政资金3.73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带动社会投资上百亿。新实施60个“123”科技支撑项目,产学研合作更加紧密。西宁开发区的生物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东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2%。一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落户青海。“两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青海湖流域生态综合治理、百万亩造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深入推进,封山育林、治理黑土滩和沙化草地成效显著。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办成了一件大事。组织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和全社会节能行动,实施减排工程121项。对湟水河流域334个排污口进行整治,全省17个污水处理厂建成投运。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和区域发展协调推进。深入实施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启动东部城市群建设,加快海西城乡一体化试点,支持各地14个重点小城镇建设。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46.2%。相继实施40多个对口援助青海藏区项目。藏区主要发展指标增幅高于全省水平。广大藏区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步入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我们用改革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以开放的姿态融入时代潮流。国有企业、农村牧区、金融财税体制、资源性产品价格、集体林权制度等改革取得积极成效。深化户籍制度改革,23.4万人转入城镇户籍管理。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2%。启动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有关配套文件,三年医改五项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走在全国前列。制发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文化建设八大工程方案和支持文化改革发展政策措施,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出台支持外贸发展意见。在外需不足的情况下,预计进出口增长10%。青洽会、藏毯国际展、清真食品节、唐卡艺术和文化遗产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打开新局面,国际交流和省际合作取得新进展。与美国犹他州缔结友好省州关系,建立绿色合作新机制。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300亿元,增长58.7%,项目签约额、履约率、开工率创历史新高。大美青海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日益成为有识之士的投资热土。
(四)增加政府投入强度,改善民生取得更大进展。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最终目的。财政对民生的投入增长31.8%,民生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75%,位次在全国靠前。我们用于就业和社保的财政资金达到171.7亿元,增长23.5%。省属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6.6%,增加3.5个百分点。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健全了城乡低保、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保、新农合、新农保五项制度。建立了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孤儿保障、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和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制度。解决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历史遗留问题。我们安排支持教育发展的财政资金103亿元,增长24.9%。总投资76亿元的中小学布局调整及校安工程加快推进,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建立藏区一年学前教育加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异地办学奖补机制,“两基”攻坚通过国家验收。我们实现了青海现代教育发展史上的重大跨越,完成了几代青海人为之奋斗的夙愿!与此同时,中职和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我们用于医疗卫生事业的财政资金达到50.5亿元,增长29.9%。实施了一批公立医院、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项目,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和优质服务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到8.31‰。我们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财政资金15亿元,增长30.3%。一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省州县乡各级文化馆(站)、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青海大剧院、青海科技馆等标志性文化科普设施投入试运营,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环湖赛等国际品牌体育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健康发展。我们用于保障性住房工程的财政投入112.9亿元,增长84.9%。大规模实施了城镇保障性住房、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工程,以及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当年新开工28.17万套(户),建成16.38万套(户)。同时实施草原新帐篷行动5000户。这项重大民生工程的持续,将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的住房困难。我们通过发展生产,增加城镇就业和农村劳务输出,实施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规范津贴补贴,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统筹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离退休、公益岗位人员收入等,实现了城乡居民收入与GDP协调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新突破。我们启动社会管理创新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试点,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推进“平安青海”建设,深化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和士兵安置政策改革工作,巩固发展了民族团结、军地携手、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局面。外事、侨务、台港澳工作,监察、审计、工商、质监、统计、气象、档案、地震、人防、测绘、红十字、地方志、参事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在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我们向全省人民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已全面完成。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等民生指标走在西部省区前列;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位列全国第三;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保人均筹资标准分别从154.3元、220元提高到300元,一举跨入了全国前列。
(五)全力推动灾后重建,新玉树的框架初步显现。我们牢牢把握工作目标,科学组织,统筹安排,坚持把住房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优先抓好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产业恢复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与和谐家园建设;积极发挥灾区主体作用和援建单位主力军作用,强化各种要素保障,开展百日攻坚活动,克服重重困难,玉树重建取得新的重大进展。截止去年底,累计开工项目843个,占规划项目的66%,已完工158个。累计完成投资208.9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73.4%,其中当年完成投资158.8亿元。城乡住房完工率85.9%,大部分农牧民和部分城镇居民迁入新居,僧舍重建完成总工程量的96%。大部分学校具备使用条件,医院项目全部在建。基础设施项目开工69.3%,结古镇城市交通、供排水和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有的已经建成。一年来的顽强拼搏,为实现三年重建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书写了人类灾后重建史上的崭新篇章。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深化“四个”能力建设,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接受监督,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新进步。精简下放行政审批权,先后向纳入绩效考核的13个县授予州(地、市)一级行政审批权262项,向三大工业园区下放省一级行政审批权75项。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867件。完善发展绩效考核机制,实施“拉练检查”,进一步确立了科学发展的工作导向。全省正呈现出争先进位、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以科学发展的新业绩,向建党9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发展令人振奋,成果来之不易,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凝聚了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社会团体、宗教界,向中央驻青各单位,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青部队,向所有支援玉树灾后重建和支持青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仍然较为突出,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产业结构层次不高、生态环境相当脆弱、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当前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工业经济增速放缓;引发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且惯性很强,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为6.1%,未能实现年初预期目标;能源需求总量不断增加,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电力、运输、资源、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难度加大,高端人才匮乏与技能人才不足并存,制约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同时,政府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差距,一些地方和部门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公务员作风不实、办事效率不高,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我们一定要以负责任的态度,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决不辜负各族群众的重托!
二、明确2012年目标要求,力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12年我们面临的宏观环境依然复杂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短期内很难消除,但总体复苏的态势基本确立,全球贸易仍将保持一定增长。国内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但总体向好和持续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我省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增多,但仍处于快速增长期,有利条件和重要机遇也很多。我们要按照省委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统筹处理好抓速度与调结构、控物价,抓经济与惠民生、促和谐,抓当前与谋长远、增后劲三个重大关系,求真务实,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增创新优势。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主线”和“主要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方针,多措并举促增长,突出重点扩内需,抓住时机调结构,毫不松懈控物价,加大力度惠民生,坚定不移抓改革,更加重视保稳定,实现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进出口总额增长10%,旅游总收入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6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农村牧区转移劳动力100万人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5‰以内。节能减排控制在国家规定目标以内,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方面继续取得新进展。
坚持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控制物价上涨统一起来,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强化调控政策引导,努力实现促增长与控物价的双赢。增强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抓自有收入与争取国家支持并行,扩大收入总量与优化支出结构并重,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0亿元、总财力进一步增加。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推进财政综合绩效管理,突出对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领域改革、重大项目、科技创新和薄弱环节的支持,继续压缩当年专项结转。加大金融资源调控力度。力争贷款增幅在全国保持领先位次、新增贷款加市场融资总量有明显增加。推进政银企合作,以多种方式增加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强化对农牧区金融支持,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牧区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发展,优化区域布局,支持浦发银行、招商银行等在青开业,继续引进新的金融机构。大力培育小额担保、小贷公司、保险直投等非银行金融市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特别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努力实现物价调控目标。加强牛羊肉和蔬菜购销工作,保障冬春市场供应。加大菜篮子建设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增加政府和商业储备,加大对农贸市场建设的支持。进一步加强价格监管,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及时查处乱涨价、乱收费行为,规范市场秩序。我们深知,物价问题关系民生、关系全局。各级政府要坚定不移地承担起调控物价的责任,毫不动摇地坚持行之有效的一揽子打法,加强领导,加大投入,严格问责,确保今年物价指数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让全省人民满意。
(二)积极有效扩大内需,增强投资消费协同拉动。这是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基点。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700亿元。加快续建工程进度,新开一批重点工程。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增建二线工程年内全线通车。开工建设格尔木至敦煌铁路、香日德至花石峡等公路。力争开工大武机场,加快祁连机场前期工作。加快玛尔挡水电站、神华格尔木火电厂建设,黄丰水电站年内建成发电,新建西宁两台60万千瓦火电机组。大力发展风能,今年再新建1000兆瓦光伏电站并安全上网运行,开工建设750千伏青海与新疆联网等输变电工程。着力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30%以上,争取三产投资、藏区投资、民间投资有新的增长。加紧谋划3-5个投入和产出上百亿元的重大项目,确保“不断档”。实施大规模投入、大兵团作战,推进地质找矿战略行动取得新突破。着力增强消费需求。增加政府惠民支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完善促进消费措施,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落实购买首套商品房相关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扩大内需最大的产业支撑是服务业。全面落实已出台的促进旅游、商贸物流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十大服务业加快发展,力争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提升服务业的引领作用,确保旅游总收入突破110亿元。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推进朝阳物流园区、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组建青海航空投资管理公司,发展地方航空业。支持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创新文化业态,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通过多措并举,促进消费总量的不断扩大和消费水平的显著提升。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提高自主增长能力。抓住战略机遇期,在调结构、转方式上迈出更大步子。加速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整体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认真实施应对工业经济下行的十项举措及配套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快“双百”行动步伐,促进三大工业园区错位发展。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实施一批重大技改项目,全面提高传统产业先进产能的比重和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大幅提升重点骨干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快实施煤基多联产、太阳能电池组件、锂动力电池、PVC复合材料、生物制品等重大产业升级项目。加快形成新兴产业高起点、高技术、高投入、高增长的发展格局,打造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的基本产业链。继续推进科技“123”工程,加强关键技术和工艺再创新,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禁高于行业能耗标准的项目上马,突出抓好节能减排改造工程,实施落后产能淘汰计划,从源头上强化节能减排工作。着力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体系、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和农牧业信息化建设,启动“1020”科技支撑工程。促进设施农业和生态畜牧业上规模,新建农区日光节能温室3万栋、养殖小区100个,牧区畜用暖棚1万栋,实现生态畜牧业模式在纯牧业村的全覆盖。将林果、水产养殖等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和市场开拓,提升产业化水平。在建设十大特色农牧业上实现新突破,促进农畜产品生产能力、综合效益和农牧民收入同步提高。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黄河谷地综合开发工程。启动湟水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和东部干旱山区综合治理项目。力争开工蓄积峡水利枢纽工程、引大济湟西干渠建前工程。扎实推进人畜饮水安全、小流域治理、草原节水灌溉及城镇水利保障工程。从今年起,每年投入1亿元,用五年时间解决农灌工程老化失修问题,实现有效灌溉150万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我们要从根本上扭转青海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形成以水促发展、以水惠民生、以水保生态的强力支撑。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规划引领,搞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与城镇化布局体系的衔接,启动一批城镇道路、桥梁、供排水、供暖、燃气等基础设施项目,拓展工业园区社会服务能力,强化城市的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增强在区域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按照“四区两带一线”的总体布局,重点推进东部城市群建设和海西城乡一体化试点,推动撤县设市工作。同时,统筹推进中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并实施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政策措施,积极破解城乡之间以及城镇内部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双二元结构”。支持藏区发展“飞地经济”,支持县域产业园区建设,培育块状经济增长点,带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动发达省市对口支援我省藏区工作,把无偿援助与合作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争取支援方扩大在青投资规模。同时,加大对省内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县的扶持力度。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将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
三、加大改善民生力度,增进各族人民的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财政用于民生的投入保持在75%左右。我们将重点围绕十大民生工程,在保障基本民生上下功夫,集中力量办一批实事好事。同时,积极引导支持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民生领域,助推民生建设取得更大进步。一是着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加快中等职教能力、高中基础设施、高校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有序推进西宁教育园区建设。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将中小学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再提高200元,并将2007年以来的新增寄宿生全部纳入补助范围。基本完成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启动中小学配套和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东部山区学校寄宿制建设,实施农村中小学营养改善计划和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加强校车和校园安全管理,完善流动人口子女上学政策,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初步均衡。教育事业关系长远发展,涉及千家万户,我们将竭尽全力推动教育民生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二是着力促进就业增收富民。坚持扩大就业规模和提高就业质量并重,优先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统筹推进生态移民、退役人员、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和农民工就业,鼓励民众创业,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形成更多的就业增长点。创新就业服务,推进就业培训与园区用工对接计划和青南三州万人技能培训计划。增加收入是改善民生的源泉。全面落实国家拟出台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协同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同时,着力推进部分民生工程货币化改革,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大粮食、良种、农机具和农资直接补贴,保护农民工的权益,制定并实施房改货币化补贴方案。我们要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使各族人民更多地享有改革发展的成果。三是着力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进一步健全制度、提高水平、增强能力,推进社会保障向纵深发展。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探索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加快基本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建设,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完善失业、工伤、城镇职工生育三类保险体系和养老医疗保险转移接续政策。全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城乡居民低保、高龄老人补贴和五保供养标准,加大对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等贫弱人群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四是着力扩大文化惠民覆盖面。全面实施文化建设“八大工程”,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名省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州县乡文化活动场馆、文化“进村入户”、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项目,实现农家书屋全覆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西新工程”和直播卫星农牧区覆盖工程,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96%以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不断提升公共体育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争取年内建成省体育中心。创新服务机制,充分发挥已有设施的效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五是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设一批县乡医疗卫生设施,培训全科医生,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将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40元。提高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水平。推进“康福家行动”和优生促进工程,增强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六是着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今年,新开工各类保障性和奖励性住房13.5万套(户),续建21.25万套(户),新建续建总计34.75万套(户),建设规模空前,投资标准也有所提高。按照“千村建设、百村示范”的规划与要求,在农村实施整村推进,完善基本公共设施,打造特色风貌;在牧区坚持适当集中、改造现有村、鼓励进城镇,实施好游牧民定居工程,并推进1万户新帐篷行动。城镇保障性住房是安居工程的难点所在,我们要继续从资金保障、土地供应、税费减免等环节加大支持力度,完善住房分配、管理和退出制度,实现公开公正公平,决不让该保障的“落了空”、不该保障的“搭便车”,确保广大中低收入者特别是困难群众享受安居工程的温暖。七是着力改善农牧区基础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向农牧区延伸。解决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投入15亿元建设农村公路2000公里、桥梁300座,提高移动网和宽带通信通达水平,推进大电网向玉树、果洛南部三县和海西两个行委延伸覆盖,加快农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为“十二五”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创造条件。大力建设农牧区清洁型、经济型用能体系。今年再投入2.5亿元,实现藏区城镇集中供暖全覆盖。八是着力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国家将新阶段扶贫标准提高到2300元,并把我省藏区各县和东部7县列入扶贫攻坚主战场。我们要抓住这一机遇,连片推进,重点突破,务求实效。认真做好按照新标准核定贫困人口的入户调查工作。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重点帮扶350个贫困村,力争异地搬迁扶贫6000户,确保年内贫困人口减少20万。
青海环境苦、欠发达,但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一定时刻把民生放在心上,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追求公平正义,让全省各族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四、切实提高保障水平,进一步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又好又快发展增添动力、保驾护航。
(一)统筹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青南三州乡镇综合改革。理顺工商、质监部门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好国有资本预算管理制度。完成木里地区煤炭资源及企业整合工作,推动木里煤田开发进入科学化集约发展新阶段。认真落实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放宽民营经济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政策性住房、水利水电、矿产资源勘探等领域的限制,进一步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巩固完善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加快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预算和支出公开,增加对各地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提高县级政府运用财政手段保障基本公共需求、促进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农信社改革,扩大面向三农的服务。推动政府融资平台规范发展。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扩大县级公立医院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改革成果,完善县及以下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加快西宁和格尔木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大力发展医疗服务业。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文化改革“八项任务”,为文化名省建设注入活力。
(二)充分发挥开放带动效应。更加注重借助外力促发展,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推动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巩固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努力扩大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纺织、农畜产品加工和文化产品出口规模,加大重要资源和关键技术设备及零部件的进口力度,努力实现进出口贸易增长目标。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探索与周边省区建立长期化、制度化的协作机制。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的地位和作用,继续实行领导负责制,以企业、园区、项目筹备组为主体,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综合运用土地、矿产资源、财税、金融等手段和政策,广泛开展全方位、多领域招商引资,力争今年到位资金不低于去年。同时,精心办好青洽会、环湖赛、藏毯展等大型赛事会展活动,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提升青海新形象。
(三)全面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构筑高原生态屏障,事关全国可持续发展。今年要启动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按照统筹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和区域发展的要求,抓紧实施三江源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提升生态保护层次。坚持先行先试,完善政策措施,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符合试验区功能定位的保护发展模式和科学发展手段,特别是进一步推动建立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努力将试验区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的先行区。整体推进青海湖流域、柴达木盆地、湟水流域等区域生态工程建设,以及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加强环境美化绿化和污染综合防治,全面完成湟水流域排污口截污纳管,实现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继续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全面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大气和噪声污染治理,提高水质达标率、人均绿地率、污水无害化处理率和垃圾资源化利用率。我们要始终肩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历史责任,让青海各族人民与蓝天碧水青山相依,让奔腾不息的江河之水永远滋润中华大地。
(四)不断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突出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平安青海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村级组织、社区和社会组织建设,创新民生管理服务方式,强化对流动人口、特殊群体的服务管理水平。针对生态搬迁和扶贫异地搬迁增加的新形势,建立以迁入地为主、迁出地协助的移民社区管理模式。突出重点、攻克难点、打造亮点,整体推进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排查调处、社会舆情分析研判、群众权益协调保障等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加强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全面排查、整治、消除各种隐患,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加强食品药品专项整治,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积极支持驻青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深化双拥共建,融洽军民鱼水情。
(五)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切实做到对群众有感情、对事业有激情,以政府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一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进一步理顺并规范行政执法的主体、权限和范围,完善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认真解决有法不依、执法不公、多头执法等现象,有效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深入开展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严格按规律办事、按规矩办事,坚决杜绝行政不作为、行政乱作为,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亲和力。二是推动改革创新。强化学习调研,深化全员培训,不断开阔视野,力求学在新处、谋在深处,提高政府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积极推进效能建设,全面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优化工作流程,降低行政成本,加快电子平台建设,健全绩效评估机制,严肃整治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行为,保持政务运转便捷高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服务方式,推行公开承诺和亲切服务,解决好变相审批、不规范收费问题,严禁吃拿卡要,树立清新政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三是恪守勤政廉政。弘扬实干作风,力戒空谈浮躁,自我加压,埋头苦干,真正把服务人民的宗旨落实到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矿产资源交易、工程建设招标等重点领域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明法律与纪律的“高压线”、公与私的“警戒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四是自觉接受监督。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积极支持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舆论和社会监督作用,扩大政务公开渠道,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今年,我们要向社会公布三公经费。我省州(市)县政府换届基本完成,各级公务员要勤勉尽责,毫不懈怠,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
各位代表,建设社会主义新玉树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的神圣使命,是灾区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任务。今年是玉树灾后重建的决战之年,我们要力争实现投资150亿元以上,基本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扎实做好复工前的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冬春季施工间歇期,全面完成征地拆迁、群众意愿锁定、规划设计、项目审批、建设时序和进度安排等基础工作,做好建材购运、电力、设备、物资、人员调集等相关施工保障,确保到期就能进场,进场就能施工。同时,继续做好灾区群众的安置工作,确保安全过冬、欢乐过年。又快又好地推进项目建设。坚持民生优先,水电路先行,及早完成住房、学校、医院等直接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工程建设。全面加强交通、市政、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结古镇重建步伐。同步推进寺院重建和文物修缮。恢复提升特色产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支撑灾区长远发展。着力强化管理。从规范运行、优化组合、有效监督、保障安全等方面入手,推动各援建单位完善内控机制,降低建设成本,做到科学、节约、高效重建。适应玉树撤县建市的需要,加强对已建成小区的环境整治,提高社区管理水平。进一步组织干部和专业人员培训,保证已建成项目的正常运营和管理。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坚持实行工程管理法、当面对接法和一线工作法,以制度化安排,确保重建顺利推进。我们一定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体现在重建的各个环节,贯穿于重建的各个方面,在残破待兴的废墟上,加快建成一个继承历史、融入现实、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家园。
各位代表,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青海省委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不懈奋斗!